7月10日,蓝盾转债步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7月28日。这也是可转债历史上首只步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30多年可转债零退市纪录由此被打破。
这一纪录被打破,是否意味着可转债市场的不稳定?其实不然,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上半年,可转债一级市场稳步扩容,新券上市首日“零破发”带给投资者“稳稳的幸福”。
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诞生
近日,*ST蓝盾发布公告称,根据相关规定以及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深交所决定*ST蓝盾及蓝盾转债终止上市,自2023年7月1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7月10日,蓝盾转债与正股同步进入退市整理期,简称“蓝盾转退”。当日,“蓝盾转退”开盘大跌67.31%,截至收盘暴跌76.74%;7月11日,“蓝盾转退”继续下跌,截至收盘跌幅为19.09%;到了7月12日,“蓝盾转退”走势震荡,止跌回升,收盘上涨2.45%。
据相关资料显示,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连续两年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而引发退市风险,蓝盾转债跟随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公司股票及可转债终止上市。
记者注意到,和蓝盾转债一起触及退市情形的还有搜特转债。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则,*ST搜特的“1元退市”属于交易类退市情形,不设退市整理期,可转债将与公司股票同一交易日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
从可转债整体市场看,蓝盾转债、搜特转债打破了可转债市场30年来无退市可转债的纪录。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当前转债与正股退市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一趋势后续或还会继续发酵。退市风险的出现,将促使市场重新审视可转债市场信用风险,资质较差、低评级品种转债或面临新一轮价值重估,信用评级在可转债投资中的指引作用将更显著。
上市首日“零破发”
可转债作为一种攻守兼备的品种,进攻性体现在转股溢价率低、正股替代效应强,防守性体现在转债价格低、债底明显,是不少投资者的选择。那么,个别可转债的退市,是否代表着可转债市场的运行情况。答案是否定的。
从整体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可转债一级市场稳步扩容,新债上市首日均实现了“零破发”,可谓是带给投资者“稳稳的幸福”。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2023年沪深交易所共有60只可转债上市发行,发行规模合计为773.3亿元。
记者查询发现,仅从7月来看,可转债发行势头强劲。截至7月12日,已经有4只可转债上市,分别为7月6日上市的国力转债,7月7日上市的金埔转债、山河转债、恒邦转债。在新债上市首日表现上,这4只可转债均实现了25%以上的涨幅,其中山河转债的首日涨幅达到35%。经过几天时间,截至7月12日,这4只可转债的累计涨幅出现了变化,但依旧超过了20%的涨幅,其中国力转债累计涨幅近50%,为49.88%。
另外,记者查询了今年上市的可转债,发现它们不仅实现了上市首日“零破发”,同时累计涨幅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有的涨幅更是超过了200%,如4月25日上市的超达转债,上市累计至今,涨幅为227.01%。
当然,受整体市场影响,可转债表现也会出现变化。截至7月12日收盘,沪指失守3200点;两市892股收涨,4204股收跌。可转债市场走势也受到影响。相较7月11日近7成可转债上涨,7月12日下降到了近3成、129只可转债上涨,其中涨幅最高的是智能转债,为15.2%。
上半年,可转债市场攻守兼备,不惧波动。7月开启,下半年可转债市场如何?对此,有专家表示,虽然因为出现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转债市场行情也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从相关资本市场经验来看,转债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在未来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投资者对可转债的预期不必过于担忧。同时,在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的基础上,投资者可适当对可转债投资机会保持期待。
吴畅/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