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何能办成事?

2022-04-02 09:40:13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蔡铭耿

岩区行政服务中心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办事不顺利的企业和群众有地方找、困难有人帮、事情有人管,难点、堵点有出口,实现“办不成事”到“办成事”。窗口虽小,解决的却是群众心里的“大事”,值得点赞和推广。

从其他窗口“办不成事”到专设反映窗口就能“办成事”,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首先要看哪些是普通窗口办不成的事。举例来说,有些事按照现有政策不能办,但并不意味着群众诉求不合理,很可能是政策本身有冲突或盲点,比如一些事项审批“互为前置”,且各部门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导致办事群众无所适从。有些事按照正常程序不好办,需要“对症下药”特事特办,比如缺少某些关键材料,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材料底档,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或许就能解决。有些事久拖不决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办事人员怕担责,分管领导不敢拍板,没人愿意接手办。

这些都是在正常窗口难办理的“疑难杂症”,但只要转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看到了转机,甚至还能办成,说明什么?一方面,“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扮演了类似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角色,为普通办事群众提供了一个吐槽、投诉的场所,最终通过倒逼作用把事情办成。

另一方面,需要澄清的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也不过一个服务窗口,并不意味着兜底一切问题。虽然,这个特殊窗口可能被赋予了有别于普通窗口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绝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想办就办”,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重塑制度、再造流程之后的“能办尽办”,把原来走不通的路打通,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政策和制度设计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更加契合办事群众的实际需求。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更像是在扮演“清道夫”的角色,收集并清理非企业、群众自身原因所导致的难办事,及时校正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偏差,是政务服务诸多环节完成后的有益补充。比如,在流程设置上有没有优化提升空间?在服务细节上有没有不够周密的地方?对应该办理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如何特事特办?对有政策障碍的共性问题如何创新机制予以解决?通过从“办不成的事”中学会总结分析、归纳剖析,梳理出共性问题,进一步改进服务、完善制度,才能尽可能把“疑难杂症”化解在办事流程的前端,让群众少遇到“办不成事”的情况。

同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还开辟了一条汲取民意、化解矛盾的通道。即便最终事情未有着落,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接受耐心解释、热心辅导而心悦诚服最终予以理解、配合、支持的机会。有这样的窗口现场兜底群众反映,对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对困难问题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群众办事自然就有底了。

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我们还可以掌握政务服务窗口“办成事”的能力和水平。比如观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络绎程度,翻阅其受办记录,我们可以直观判断办事群众对哪些问题反映较为突出,哪些窗口的政务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这或许比政务服务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来得更真实准确也更有针对性。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颜琪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