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何以“装”新酒?

2022-04-18 08:46:52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飞鹏

“师徒制”曾是很多企业和工厂里头重要的培训方式,师傅言传身教,徒弟揣摩学习直至上手,使技艺得到衔接、传承。但这种传统模式因企业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完善、可持续的制度体系,在长期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一些企业中的学徒没有工资,甚至还要交“学徒费”,成了“免费劳动力”,被逮着使劲“薅羊毛”等。

如今,在台州这一老法子有了新讲究。日前,市人社局发布《台州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参与培训的职工学徒,按所取得的技能等级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贴,该方案本月正式实施。在企业技工培养的旧瓶里“装入”新型学徒制的新酒,无疑是一次有益探索,有利于推动职工技能发展,进一步深化政校企三方联动的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机制。

所谓“新型”,是相较于传统的“一对一”传帮带模式而言,按照“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新思路,企业与职校采取“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即新入职员工要接受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二对一”的培训,在校系统学习,入企加强实操,让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进行“无缝对接”。

长期以来,受社会对职业教育歧视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导致技能型人才总量供给不足。同时在结构上,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教育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一方面,职校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专业蓝领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从而形成“有人没活干”的就业难和“有活没人干”的招工难并存之局面。

从结果上找原因,不难逆推出,当下职业技术培训“教与用”存在脱节,“供与需”之间无法对接。而脱节的长期存在,也限制了职校毕业生的成长空间,从而间接压缩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制造业家底雄厚、民营经济发达的台州而言,缺少技能型人才,未来发展势必受阻。迈向工业4.0,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人才蓄水池必须更加牢固。在这方面,德国可谓典范,其工业能维持强大的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双轨制”职业教育,即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就拥有了双重身份,既是职校生,也是学徒工,他们40%的时间用在理论学习,60%用在实操训练,最大化提升自身技能。

新型学徒制也遵循这种思路,使企业与职校毕业生之间形成“双向激励”。对企业来说,“按需定供”订单式培养人才,能保证上岗效率和质量,获得职业培训补贴,则能减轻用工成本;对职校生来说,入企当学徒期间待遇更有保障,而且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紧密结合,自身提升空间拓展,就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学徒制不失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有效对接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国家政策逐渐把职业教育推向“风口”。台州要抓住机遇,发挥政策利好,进一步立足实际推进塑造性变革,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契机,激发更多企业参与进来,让更多企业变成“学习工厂”。同时,深化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变得更“接地气”,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为“台州制造”迈向“台州智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颜琪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