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历史应不拘一格

2022-06-13 11:36:11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陶子骞

前阵子,本报报道黄岩的百年药店沈宝山办了一个中医药博物馆,专门放置142年间与该店相关的老物件。近万件藏品,涵盖这家药店各个历史时期,保存、搜集颇为不易。更难得的是,既留住藏品,又留下故事,便能托物言史,把一家药店百年创业的艰辛和坚持娓娓道来。

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涌现不断,有些是官方办的,有些是民间收藏爱好者自建的。笔者身边亦不乏台州收藏界的朋友,所藏品类琳琅满目。如沈宝山这样以个人、私人之力,行历史留存事者,并非孤例。

这离不开国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以及老百姓历史认知水平提高,自发留住历史。从经济上看,也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变好了,手头更加宽裕,才有更多人愿为之付出。

当然,圈子大了,有了市场,就有了行情深浅。如今提到收藏,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与“钱”挂钩。宋元瓷器、明清字画,听起来就很贵,手里没些余钱,谈何上手?古玩市场门道诸多,真真假假,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但以沈宝山中医药博物馆为例,最有意义的藏品,还是要数与主题相关的制药工具、诊脉玉石、药店印章、置药器具等。这些物件,往远说,不过140余年,往近说,不到半世纪,大多是当年药店日常用品,与动辄数百年的藏品相较,“市场”价格不在一个层级。可沈氏族人精心留档、细心呵护,历五代而不断,才得今日一馆之大观。一方面,对于沈氏族人来说,如此举动,是一种留住家族记忆、传承家族创业意志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这些藏品承载黄岩城的百年旧事,映射昔日黄岩人的生活旧貌,兼备140年地方中医药和工商文化沉淀,自具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实老百姓搞收藏,不一定就要随大流,总盯着“高端”藏品,就学那“文人画”别有韵味也无不可。其次也不必一味尊古卑今。须知昔日古董,也唯得益于前人彼时的珍惜。剥离经济因素,看淡时间因素,注重藏品本身别样的历史文化价值,或能更具意趣。

本报以往的报道中,也曾有类似的人物事迹。路桥有位张士友老人,家中有600本剪报本、一整个房间的越剧资料、票证等;黄岩中学历史老师周建灿20余年收集成千上百碎瓷残片,将部分古瓷复原,又结合文献,探寻黄岩城千年变迁;其他如收藏历代钱币、专拣台州海洋文化物件、搜集台州府城墙墙砖铭文的收藏者,也多有耳闻。

从利益而言,沈氏后人费尽心机办这样一个博物馆,实无利可图。张士友大半生保存,仅一些“纸张”。周建灿所藏,以“行情”而言,未及“上品”。但这些藏者,不以“价格”论贵贱,不以“古今”量高低,而是跟随自己的喜好审美,行力所能及之举,寻找身边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意义的事物。从宏观角度看,这也拓宽了“收藏”的边界,将使民间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加多元。这样不拘一格的“收藏”观,对今天的人来说,尤显珍贵。

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大处自有政府部门、专业人士规划操刀。但市民多多树立这样的“收藏”观,也能对当前社会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起到助益。

上个月,杭州西湖的几株柳树被换成月季花,引发广泛争议。杭州市民纷纷表示对柳树的不舍,最后有关部门纳谏如流,将月季花换回柳树。

去年8月,黄岩昔日的标志性建筑钟楼拆除,楼顶巨钟轰然倒下,应声而毁。老百姓在朋友圈惋惜这一童年回忆的消逝,不少摄影爱好者拍照留念。但假若多方推进,将顶部巨钟完好拆下“收藏”,又何尝不可作为一个时期的历史展示?

一座只有30年的钟楼和西湖的柳树,在年份、价值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老百姓的情感相通。钟楼遗钟,若干年后,未必不可成为文物。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丁楚兰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