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支敏:扎根大山,带动更多人“家门口”再就业

2022-06-20 11:15:5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周子凝

图为方支敏。

“等到国庆节,游客在这里就能看到颜色不一的农业观光园,好看得很。”6月中旬的安基山上,茶园里一片静谧,方支敏戴着斗笠,裤腿上和鞋子上沾满泥巴,在一块平整的土地旁,与人商量着红高粱套种作业。

皮肤黝黑、说话些许口齿不清,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方支敏是临海乌岩春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患语言四级残疾。在他的带领下,让大山里的村民们尤其是残疾农户踏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也让乌岩春茶和临海安基山的名声大噪。

回到家乡,扛起锄头做茶农

今年58岁的方支敏,是临海市白水洋镇人,年轻时,他走南闯北,曾做过剃头匠、摆过地摊,还开过浴室。但因为语言障碍,经商时,常常闹笑话。2006年,他思虑再三,选择回到家乡,独自承包下闲置已久的黄坦乡安基茶场,准备在茶领域大展拳脚。

如今,从山脚下开到茶园,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驱车约摸半小时,就能抵达山顶茶园。

而方支敏夫妇刚来此地时,这里根本没有像样的路,茶园里的草比人长得还高。

这是摆在他眼前的第一道难题。要想富,先修路。于是,方支敏拿出了经商多年的积蓄,出资200多万元,挖了一条连接安基山与丁公园村的水泥路。“可修路并不顺利,随后两年的台风,冲毁了路基。冲了修,修了冲。”方支敏回忆起那段时光,眼睛里仍闪烁着泪花,“万事开头难,我就和妻子互相鼓励,四处筹款,咬牙完成了道路的修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条路的修成,还惠及了沿线新曹山村的村民们——原先下山要1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只需15分钟。

路修好了,茶叶的销路也就此拓宽。2007年,方支敏在本地工商部门的牵头下,联合周边23家茶农,建立了临海市乌岩春茶业专业合作社,并扩种茶叶2000余亩。2008年,乌岩春茶正式开采。因茶园采用纯天然治理,用猪栏、牛栏、羊栏等有机肥替代除草剂、农药等,乌岩春茶品质优秀,成为了茶业里跑出来了的一匹黑马,产量、产值逐步增长。

随后,方支敏还喊儿子方跃一起帮忙。“儿子来帮忙后,在销售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还开拓了线上购买渠道,入驻天猫商城,并以直播带货等形式给合作社创造更多的利润。”方支敏说,目前,乌岩春茶走俏市场,远销上海、山东、北京等地,也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安基山,为越来越多人所知晓。

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乌岩春茶火了,安基山脉周边各村前来取经的人也多了。方支敏从不吝啬种茶经验的传授,在他心里,农业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智慧。他鼓励周边闲置在家的村民们加入种茶行列,还为低收入栽种户送茶种和栽种技术。

安头村是周边的一个高山村,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村落“空心化”严重。方支敏察觉到了,于是在2009年在该村尝试平地无机茶的种植。

“第一年栽种的茶叶就受到了市场的喜爱。此后,村民们还拓展栽种了2000亩。”方支敏说,合作社与茶农们还签署了供种和售卖条约,如今,安头村绿意盎然,全村种茶的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

乌岩春茶是单季茶,每年清明是最忙碌的时期。在茶园的角角落落,一个个背着茶篓的茶农来回穿梭着,他们大多是来自黄坦的残疾人。

“早年我在黄坦乡当剃头匠时,乡亲们没有嫌弃我的语言残障,反而对我很友善,让我印象深刻。”方支敏说,因为自己身体有缺陷,所以更能知道残障人士的不容易。在招工时,他会第一时间考虑到闲置在家的残障人士,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去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

“采茶时节,我会上山帮忙采摘,每人每天按照工作量,有100元到300元不等的收入。平日里,还会在茶场里帮忙,做些除草等农活,也能有一笔收入。”肢体四级残疾的吕林君从2008年就开始在茶场里干活,每年能有近2万元的额外收入,解决了家里孩子们上学的开支。

这些年来,方支敏通过茶场带动了黄坦山区50余户残疾人家庭在高山上实现再就业,每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

除了茶叶,方支敏在还大山里发现了另外一个商机——滑翔伞。经过多番考察,方支敏在白水洋镇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安基山滑翔基地,并于2016年举办了第一届邀请赛。

“节假日里,日均带飞100余人。现如今,许多人还会慕名上山露营。一时间,安基山人气旺了不少。”方支敏说,他还想把这份翱翔天地的快乐带给残障朋友,于是,与儿子商议后决定,只要是持残疾证来安基山滑翔的,一律享受最低优惠。

“每个人都有收获快乐的权利,残疾人也不例外。”方支敏说,口袋鼓了,精神也要富起来。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