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在河东村的文化遗产

2022-03-29 10:08:27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徐丽娇

遗留在河东村的文化遗产

在临海杜桥镇川南办事处有个河东村,河东村古时名为“横墈”。河东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是一个历史文化村。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四对旗杆石和侍卫府。在河的东侧就是侍卫府和进士第,走进大门是侍卫府的操场。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竖立着一对旗杆石,东西两对是项道淮分别中武进士、御前侍卫时所立的甲午石旗杆,北侧是项靖邦晋封武翼都尉时所立,南侧是项殿邦得贡生时所立的旗杆。

整个侍卫府呈正方形,东边是戏台,南西北三面的四合院为品字形建筑。北侧四合院主人是项靖邦。四合院已经被火烧了。光绪辛丑年,项靖邦被封昭武都尉,后晋封武翼都尉,立一对旗杆石以光宗耀祖。项靖邦生于1837年,名国靖,号恭甫,后来提榜时名为靖邦。靖邦自小聪颖,一身武术且诗文了得。清同治六年(1867),台州知府刘璈命岁贡项靖邦捐资重建,书院建成后,刘璈以“身修平旦,气壮中华”改为旦华书院,旦华书院就是杜桥小学的前身。光绪二十二年(1896),项靖邦被吏部注册为候选训导,教授修职郎,再驰封昭武都尉,后晋封武翼都尉。同时在旗杆里创立文武书院,教导项家子孙以及乡邻孩子学武防身学文报国。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吴璜等诸生恳请政府在杭州文龙巷兴造临海试馆二处,为去杭城赶考的临海学子们有个留宿的地方,政府选派项靖邦参与赴省购置督理二馆。只要是为教育事业,项靖邦向来不推诿,竭尽全力为教育事业而努力。项靖邦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奔波,对杜桥的教育是功不可没的。

自项靖邦之后,这个家族连续得贡生很多。儿子项祥凤就是其中一个,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获廪贡,为项家又立一份荣耀。

再说天井东侧的侍卫府,大门口门槛正中上方一块白匾上写着遒劲有力的“侍卫府”三个字。侍卫府的主人是项道淮,生于1851年的道淮,号桐峰,榜名维扬。同治九年(1870)跟着叔父一起考试,叔父失利,道淮考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登进士,御前侍卫。光绪三年(1877年),道淮又登武进士。光绪六年十一月,只因他侍卫有功,被钦点御前蓝翎侍卫。朝廷赐他祖宅为“侍卫府”,门口立一对御前侍卫甲午石。光绪十二年,特授直隶怀柔营都司(正四品武馆)。项道淮擅长长柄大刀,一柄百廿斤大刀到他手里如一根麦秆哨。刀在他手中,只要一动,就只见刀影不见刀。

官场多年,项道淮看清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辛亥革命开始,他看清辛亥革命在政治与思想上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清王朝内乱又外患,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推翻帝制是指日可待了,便放下一切荣耀决定解甲归田。年过花甲的道淮公回家置田消遣余生,旗杆里有文武馆,他空闲之时教孩童们习武以防身。1931年,80岁的道淮公去世了。

依着东院中堂北侧还有一个四合院,创建院子的屋主是国仪,名云陆,号羽彬,修职郎。项云陆是继靖邦之后管理旦华书院的人,他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影响了他的后代。云陆的儿子项履道对旦华书院也很关心。项履道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6),民国27年(1928),项履道任航空委员会少校秘书。抗日战争期间,项履道任农林部及湖北省财政厅秘书。

项履道儿子项德润,民国的乱世让这个项家后人的思想不同于父辈。21岁那一年在父亲的鼓励下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毕业后分配步兵第六大队第二十三中队,任职四十五军九十七师少尉排长。在同学的引领下,他参加浙东游击队,从此走上地下党的革命道路。

南院主人项国恒,榜名为殿邦。光绪乙巳年(1905),项殿邦立下南院门口这一对旗杆石。走进南院,一座完好无损的古式四合院重现眼前,一块土黄色的匾非常醒目,匾上写着“里塾仪型”四个篆字。这块匾对于项家来说很有意义。北院的项靖邦一生为教育,做了几件大实事。当时的台州知府李鸣梧颁发给项靖邦一块奖匾。北院被毁,村里决定把这块匾挂在这较为完整的堂前。置身于斑驳沧桑的南院,望着门楣、木窗、廊柱,各种装饰依然典雅精致,可以无限想象百年前的风光辉煌。

重新站在大天井的中央,四对旗杆石尽收眼底。再望望侍卫府,这座雕饰精致的清代古建筑,是一座带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院子,是留给河东村最珍贵的一份文化遗产。 

编辑:丁楚兰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