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个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
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发布了
2017年度浙江百户
“最美浙江人·最美家庭”
三门毛小娥家庭上榜
据了解,“最美家庭”选树活动从2015年开始,全省每季度选树50户季度浙江“最美家庭”,每年选树100户年度浙江“最美家庭”。2017年度百户“最美家庭”,是通过群众发现、媒体寻访、家庭自荐和各地推荐等形式,经推选评议,从全省1600余万户家庭中脱颖而出的。如今,该活动已成为我省发挥家庭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良好家风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的一项有力举措。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
花桥这个“最美家庭”吧~
他们是寒门农家,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四个儿子,
却走出了三个博士、一个硕士。
他们就是花桥镇上潘村的毛小娥家庭。
他们家的家规家训
↓↓↓
脚踏实地,勤学肯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背后,
蕴含着毛小娥夫妻
望子成龙的朴实愿望,
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心。
毛小娥夫妻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劳动精神和生活勇气深深感染着孩子们,四个儿子也没有辜负毛小娥夫妻的期望,大儿子潘丙法军校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厦门公安局,二儿子潘丙才是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系主任,三儿子潘丙兴是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小儿子潘丙军是美国费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着儿子们长大成才,夫妻俩不忘教育他们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带头资助家乡建设。毛小娥曾获得“台州市第一届十大杰出母亲”、台州市最美家庭等荣誉。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
都来自母亲
—— 高尔基
“博士母亲”毛小娥
家中变故、独挑大梁
毛小娥从方前村嫁到上潘村的第二年,她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两年后家里又添了对双胞胎,再过了两年最小的儿子也出生了。然而,在老大8岁的时候,丈夫潘道标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大腿骨折。丈夫出事后,干农活、带小孩等全部重担都落到了毛小娥的肩上。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还四处筹钱买来了摇面机,帮别人加工面条,赚些加工费,贴补家用。“那段时间的日日夜夜,真是苦得无法形容,白天要照顾田里,晚上回家要照顾一大班孩子,夜里还要给蚕添桑叶,每天睡觉不到两三个小时。”每当提起那段艰苦的日子,毛小娥总是眼含泪水。
全家福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那时候,尽管家庭生活艰苦,毛小娥却时刻坚持着这么一个原则:自己不识字已无法弥补,但是无论多苦也要让四个儿子完成学业。
当时,曾有人见他们家计艰难,就劝她说:“何必让每个孩子都读书呢?搞得自己那么辛苦,能供出一两个大学生就不错了。”但毛小娥却坚定地说:“四个都是我的亲生儿子,舍得放弃哪一个呀,只要他们用心读书,我就是讨米讨饭也决不让一个孩子中途退学。”
1992年,大儿子潘秉法考上了军校。转年,双胞胎兄弟双双登科。其中二儿子潘秉才,作为当年三门县理科状元考上了南京大学,三儿子上了广州军医大学。没过几年,老大毕业了,开始每年给家里汇钱,和母亲一起供弟弟们读书。
苦尽甘来、回报社会
随着四个儿子陆续工作,毛小娥农闲时做点零碎活,家庭条件也日渐宽裕,于是她心中也有了回报社会、资助桑梓的念头。
正逢花桥镇上潘村在搞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没有经费可以投入农村农电网改造建设。由于没有照明设施,村民夜间行走,时常发生摔倒等安全事故,村民家中失窃事件也时有发生。但是村里没钱,村两委干部也无计可施,毛小娥听到消息后主动向村两委请缨,由自己带头发动村里人一起捐款,并且要求村两委把所捐献的钱必须用于上潘村道路路灯安装工程。毛小娥首先捐出了6万元,并在她的倡议带动下,上潘村每家每户都慷慨出资,助力村里安装路灯。如今,有了路灯的上潘村再也没有发生村民摔倒的事情了,不仅村貌发生了变化,同时盗窃案件也减少了。
2014年,花桥镇成立慈善分会,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毛小娥主动联系镇里分管领导,她说:“我家的几个孩子能有今天,全靠共产党好,现在我家里条件好了,以前在没钱的时候也靠着社会和村里乡亲的帮助。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社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一切可以帮助的人”。于是她又主动将10万元的善款捐献给镇慈善分会,“我们花桥能成立慈善分会,是大喜事和大好事,我尽了自己的一点心意,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遇到困难的人度过难关。”
言传身教 教子有方
反哺社会 传递正能量
为毛小娥家庭点赞